秦陵掌故

秦始皇帝陵

秦始皇帝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陵墓。秦始皇帝陵由陵園和陵園外掛諸多陪葬坑、陪葬墓組成。陵園規模宏大,面積為2.13平方公里。已發掘的陪葬坑有兵馬俑坑、石鎧甲坑、馬廄坑、百戲俑坑、銅車馬坑、青銅水禽坑等,堪稱秦始皇的「地下王國」。秦始皇帝陵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、埋葬物最豐富的帝王陵,其陵園佈局和禮制設施,對後世的帝王陵建制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中國古代喪葬觀念重視「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」,整個秦始皇帝陵陵園的建築既遵循古代「事死如事生」的喪葬禮制,又融入、模擬了秦都城咸陽的建築理念。秦始皇帝陵陵園的內外兩重城垣,象徵著宮城和外郭城;高大的封土和封土下的地宮,象徵著秦始皇生前的皇宮;規模宏偉的陵園建築群,象徵著秦始皇生前的宮殿;陵域內各種各樣的陪葬坑,則是秦始皇生前所享用和擁有之物的縮影。

經過二千二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,皇陵封土由原115公尺高變為87公尺高,底部由原周長2,000公尺變為1,390公尺。秦始皇陵規模宏大,其建造時間之長、用工數量之多,在世界歷史上實屬罕見。秦始皇即位之初就開始修築陵墓,至死時歷經30餘年,用工最多時曾達70餘萬人,在陵區內曾發現了許多當時工匠留下的生活用具和墓葬。

從建築技術和裝飾藝術來看,秦王朝具有高超的技藝,無論是地上的宮殿,還是地下的陵墓,都建造奇巧、裝飾華麗、氣勢非凡。秦始皇帝陵陵園內的建築分佈密集,規模宏偉,功能齊全,設施完備。許多建築不僅具有強大的實用功能,還兼具藝術審美的效果,為後世所效仿和沿用。

銅車馬坑

銅車馬是按照秦始皇生前御用車隊中的形制製作而成的。每車重逾一噸,周身裝飾彩繪,並配有大量精美、奢華的金銀飾件,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術和製作工藝。在銅車馬坑中,還發現有其他銅車馬和木車馬。銅車馬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形體最大、結構最複雜、系駕關係最完整、製作工藝最精美的陪葬車馬器。

馬廄坑

現今陵園中發掘出的珍禽異獸坑即象徵著天子生前京城的苑囿,而馬廄坑則象徵著宮廷廄苑。秦人的祖先善於養馬,他們很熟悉馬的習性,在安排陪葬坑的明器時,也嚴格按照生前的實際生活來安排。這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秦代的宮廷制度和皇家生活。

石鎧甲坑

在秦始皇帝陵陵園封土東南約200公尺處的內外城之間,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座石鎧甲坑。

石鎧甲重量十足,一領大約有18公斤,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不是實戰裝備用的鎧甲,而是根據「事死如事生」的觀念,做為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。

這個陪葬坑可能是象徵性的武器庫。

百戲俑坑

在秦始皇帝陵東南部內外城之間,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面積近800平方公尺的百戲俑坑。

這些陶俑上身赤裸,下身著彩色短裙,呈站立姿勢,形態各異。短裙及裙帶上繪有精美的織物圖案。

據專家分析,他們應是秦代宮廷娛樂活動中雜耍舞樂百戲人員的象徵。

青銅水禽坑

在秦始皇帝陵外城東北約900公尺處發現了一座青銅水禽坑,坑中出土了天鵝、仙鶴、鴻雁等青銅水禽。

專家分析,這些陶俑好像是在演奏樂器,他們在用音樂馴化水禽,訓練水禽按人的意願做出各樣的舞蹈動作,推測水禽坑是為秦代宮廷提供娛樂的宮府機構的象徵。

秦兵馬俑坑

1974年,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時,意外發現了秦兵馬俑坑。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帝陵以東1,500公尺外,共3處,構成「品」字形狀,占地面積逾20,000平方公尺,專家推測其中埋葬有兵馬俑約八千餘件,目前已發掘出千餘件。這些形象寫實的陶俑、陶馬和由其組成的氣勢宏大的軍陣,以及製作精良的車和兵器,體現出極高的歷史、科學和藝術價值。據專家推測,兵馬俑群的性質是秦始皇在冥界的衛戍部隊。三處兵馬俑坑分別為:

一號俑坑:
三個俑坑中,一號俑坑面積最大,是一個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,方陣的四面有前鋒、後衛和側翼部隊。

二號俑坑:
此坑是由車兵、步兵、騎兵、弩兵組成的多兵種混合軍陣。

三號俑坑:
此坑最小,內設三個隔間,有專家認為其可能與議事、祈禱戰爭勝利有關,是統帥一、二號俑坑軍陣的指揮機關。

【關於更多展覽精彩內容,歡迎至現場參觀】